为了使课程主题更好地贴合孩子当下的发展需求,同时提升教师对主题课程的执行能力,主题的前中后审议都是不可或缺的。10月23日大班组教师们在年级组长刘金老师的组织下利用了中午的研讨时间,针对主题一《我是大班的小朋友》开展了后审议活动,其他级组老师进行观摩。
环节一:主题环境分享
主题一的负责人是包如洁老师,包老师从作品展示柜、来离园几件事、我们的约定以及区域计划等大环境来展示了大班老师对于班级整体环境的设计思考。当然主题墙也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教师和孩子在主题中的思考和学习手段。
环节二:区域环境分享
区域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可以通过区域利用多种学习手段探知多领域的新经验,区域环境是孩子是否参与了主题活动的轨迹以及新经验习得的体现,也是教师为孩子提供支架的重要手段,大班的四位老师分别介绍讲解了本班环境以及设计意图,契合主题。
环节三:环境问题反馈
老师们在摸索设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思维是迸发的,大班组的老师将他们关于环境创设的问题抛出,发动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也为其他年段的老师避免了未来可能的歪路。
环节四:课程故事分享
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创意家,他们的小脑袋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每天都可能会蹦出一个让成人惊奇的小惊喜,老师们将孩子们要做去做得事都记录成一个个有趣又有意义的小故事,例如大一班的“我的班级我做主”、大二班的“大带小”......
环节五:课程问题研讨
一个主题课程结束了,有收获也有困惑,为了下一次更好的设计执行主题,让主题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大班的老师们在刘老师的抛砖引玉中畅所欲言,利用集体的力量,深入深刻的讨论对话、解疑释惑。
做课程一向没有捷径,需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考虑打磨修改,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实践总结再出发,经过这次的研讨交流,大班老师对主题一的在更改有了新的想法。
(撰稿:顾珺 摄影:顾珺 审核:钱卫娟)